人在画外,情在画里 ——读张海平的大写意画2019.8.2

2019-08-06 作者:

摘要:看张海平的鲶鱼图、花卉图,我就体会到他深谙写意画的精髓与中国画意趣的所在——舍掉了工,不一定就缺了具体


世界范围内在文化传统方面最为独特的就是中国文字,几千年以来尽管不断变化,但终究没有脱离开母体,正是这一特性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唯一文脉不断。而且文字的书写直接成为审美的一部分。譬如以草书入画造就了大写意这种最为独特的中国造型艺术。它所体现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高度自我的又高度忘我的审美境界。

古今以来中国一直是诗人、画家——或者说会写诗、会画画的人最多的国度。我们且不以艺术的高低来论,单就中国画的普及,就令世界啧啧称赞。尤其写意画那是老少咸宜,无处不在的一种艺术。我认识的画家不计其数,大半以上都是从事,或者追求写意画这门造型艺术的,而且执迷如痴。

譬如好朋友张海平。

张海平画写意不过十数年,画得就特别出色。这并未让我感到吃惊,因为我清楚他的性情里有这份画缘,况且他还是专业学绘画的。

张海平属于那种性情不紧不慢,待人随和满目皆喜之性情人。好像通善缘的造化,他追求意境独特的人生境界是必然的。所以一操笔,就浸淫在解衣磅礴的大写意艺术义中,天天写写画画,义无反顾。其实,这就是那种处清净之中,以求主观情趣的释放之人生情怀的体现。

我们知道,艺术是人类满足精神需求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追求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和谐互补地创造行为。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绘画在艺术诸类形式中更为独特,民族性更强烈,更注重形式表达出的意趣,力求以最直接的主观诉说文化的衍生和承继。

当然,因为是视觉方式自然更注重外在的形象。

应该说中国画,尤其写意画是表现,更倾向于以水墨表达心灵与现实的通感。所谓笔墨的“在”与意趣的和;墨情的“有”与个人“忘我”的切,相融在有意识的调和中,而不拘于形的准确。

中国写意画的表现强调水墨的应用、强调书写的自如。注重用笔、用线;注重色墨的多变、简繁的协调,来表现物象的意趣在横生。

看张海平的鲶鱼图、花卉图,我就体会到他深谙写意画的精髓与中国画意趣的所在——舍掉了工,不一定就缺了具体。正如“忘我”不是“无我”。

我们常说“如诗如画”,以我个人的理解,其实诗画是互补的二个境界下的中国文化样式。诗,追求文字词句的恰如其分——是讲求心源所感遣词造句的准确状物,字词是嵌进情感里连接内外之境的卯榫;画力求以眼见为实的物为摹,复写意识与趣味,笔墨是外露的心性花开……水和墨在宣纸上的生动灵活,表现着灵性的微妙外化。笔趣意境,是情感萌动于外的化合。

说写意画妙不可言在于写意画承载了中国人文化的民族的价值观和人性中的审美判断。

一次在一处水榭里看张海平画“牡丹盛开”我心生一感:人在画外,情在画里——说风格即人,毋宁说情定风格。

文/郑岗

张海平

张海平,字意之。山东齐河人。号乙山堂、玄水山人、五牛道人、渊龙堂、渊龙阁。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写意花鸟画大家张锡杰先生。现为山东广电全媒体书画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张锡杰大写意花鸟工作室助教,一刀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金秋画院副院长,太上书院秘书长,金秋画派写意艺术学会副会长,济南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擅大写意花鸟画、篆刻、书法、绘瓷、刻陶。

作 品 欣 赏

冠上加官 136×34cm

紫气东来 136×68cm

大喜事   136×34cm

梅林幽香  68×68cm

长年有余   45×45cm

大福禄  45×45cm

瓷本绘画 葫芦瓶大福禄 350件

瓷本绘画  梅瓶太湖石  3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