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报 | 传道授业解惑: 著名画家吴泽浩与学生谈艺录

2019-03-25 作者:

摘要:吴泽浩 号铁塔轩主。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顾问,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原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原主席。《甲午海祭》《铁铸抗战》《长征路上》三年三部曲大型系列组画、巡回画展,并由泰山出版社结集出版,影响广大而意义深远。2016年,中国政协文史馆为他出版《讲述中国·吴泽浩》音像集,将他的艺术人生收入中国政协资料库。

编者按:

3月15日上午,山东广电全媒体书画院邀请书画名家吴泽浩先生来到高清电视美术馆美术课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人物画教学,现场吴泽浩先生一边作画一边为在场的几位学生讲解,从笔墨的精妙、设色的方法到书画的文化延伸都进行了一一论述,深入浅出,让人受益良多!

此次课程拍摄,山东广电全媒体充分利用了融媒体的优势,在课程录制的同时利用手机网络全程直播,粉丝数量十分可观,有数万人在线观看,与画家进行互动,效果良好。

课堂上,吴泽浩先生挥毫写意,一幅有着泉城独特印记的《易安泉畔》应运而生,画中人物是济南名士李清照,只见她衣袂飘飘,手执书卷,盈盈独立,秀雅绝俗自有一股轻灵之气。而周围景色也是十分宜人,随风摆动的柔嫩柳条,流淌着的泉水,朵朵绽放的桃花,还有两只燕子轻盈展翅,整幅画面春意盎然。

现场作画演示后,吴泽浩先生又为学生们进行了答疑解惑,其渊博知识的广度、深度、专业度令人折服,现将吴泽浩先生谈艺录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提议“绿皮车采风”艺术下乡活动

作为一个画家,应该敏感一点,诗情一点,自觉一点,大家也会从这种感觉里产生共鸣。绘画是看你怎么去发现生活,生活也给予你营养。从泰安到淄博,经过济南的莱芜有一段非常好的山路,这个山路有绿皮火车,它贯穿了整个山区一百多公里农村,这是短暂而轻松的旅途,是历史的回顾,也是今后的展望。所以我和几个年轻朋友聊起来,想组织一个画家、摄影家、诗人的“绿皮车采风”活动。我们要到农村走一走,体验一下生活,到时候把摄影作品、绘画作品、书法作品、诗歌这些都拿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共同欣赏。

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墨不碍色,色不碍墨”是一门技术。“墨分五彩”互相不妨碍,说到底还是一个文人心态。就像朋友们一起合作,包括一些笔会合作,大家要有共同的构思,然后要非常谦逊,非常谦让的把画处理的很妙、很清新、很雅致,最后天衣无缝地展示出来。所谓“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是底子,我刚才在画画的时候讲了。底子要打够打好,就像人的知识,结构要打好,基础要打好,之后才能用绘画表达出来。你基础打不好,你的画面没那种雅致,没那种历史感,没有一点生活气息,非常呆板,这就是“碍”的意思。作为写意画来说,墨是为主的,颜色是为辅的,这一点要明白。现在的绘画者有一些习惯,画到哪里才想到哪里,所以经常在画面上,在纸上纠正错误。西洋画是可以的,它的颜色厚,可以随时再加,而中国画不行。中国画要有一个设计在前面,不能画到哪里想到哪里,应该意在笔先,心中有竹。这些东西都是基本道理,心中有数,慎重为之。所以在绘画的时候,可以狂,可以放,甚至可以甩开膀子,但是画的每一笔都不是随便的。率性可以,随便是不行的。所以中国绘画是一种修养,包括其它的技术、技巧。为什么“六法”里面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你读苏东坡的词,你会感觉到气韵生动,“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一种气韵。回过头来说我们的绘画,画一张写意的山水,把这种感觉潇洒地画出来,哪怕画面上出错,哪怕哪个地方不留意,画得不好,如果它不影响整个气韵的贯通,就是一幅好画。所以一个好画家,首先把气的这个意图、这种感觉、心态铺开,之后再细心收拾。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这是中国写意画一个很重要的诀窍。所以说,一个画家首先需要打基础,生活基础、文学基础,还有和文化人之间交流的基础,才体现你的技术。总之,技术相当重要,技术最后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还以意图、思路为主。所以说碍笔、碍墨这一点也体现了个人驾驭画面、驾驭生活、驾驭作品的能力。希望大家多提高修养,其实修养到最后就是一个驾驭的能力问题,千军万马你都能指挥得动。

《易安泉畔》吴泽浩 137x68cm

不辞长做济南人

咱们山东是“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地方,更有很多很好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积淀。所以,不管谁来到山东,在山东展开一辈子的历程,都能做到我这些成绩,甚至比我做得还要好。但是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挖掘更多,这就不一定了。后来我也回广东老家办过展览,老师表扬我的工作还不错,大家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你是学有所成,工作成绩,离不开齐鲁大地。孔夫子、山东的历史传统给我输入了新鲜血液。今天谈到这一点,我还是那句话:山东培养了我,山东朋友们支持了我,这不是大话。五十一年来,可以画的题材,可以读的书,可以交的朋友,给我以启发的事情越来越多。前年为了纪念自己在山东五十年的生活历程,和文化界的朋友搞了“不辞长做济南人”为主题的活动。五十多年不易啊,所以我说我是泉城人,这一点是毫不夸张。而且现在我还有很多想法,很多计划。我最近这几年创作了几部作品,谁能拿出这么多年,天天不断地一部一部地出画作,特别是七十岁以后。我今年七十七,七年来七八部作品,不是画得好坏的问题,是感情来之不易。很多画家朋友都比我画得好,但是拿出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心血,做他认为应该做的,我觉得有能耐的画家多,但是能坚持的画家少。我再说坚持。真正好的画家,有一句成语叫陈言务去。陈旧的话要去掉,创新也好,创作也好,首先把过去讲过的话,大家都讲过的话不要了。要讲新话,讲心里话,画新画,这样积累起来,等到八十、九十岁,等到别人回顾这段历程的时候才能理解。过去有一句话:文化人走出书斋,其实这句话永远是对的。中央提倡我们要到生活中去,这才是说到我心里头的话。我去过胜利油田,看钻井怎么钻,工人大钳子怎么卡,这些我都很熟悉,包括一些机器的结构我都会画。可能这些东西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没大有用,但我宁愿搞普及,普及就是讲大家都喜欢听的,大家都能听懂的,年轻人能受到启发的基本知识。我最近几部作品都坚持出书,自己投资出书。在编辑的过程中,每一幅画底下的文字,长也好,短也好,我都要让它务必讲明白。而且每一个东西都是自己查资料,自己来修改,最后交给出版社,编辑也有在修改。但这个过程我要亲自动手,其实就是一个其乐无穷的创作过程。

绘画和摄影的艺术区别

其实摄影也算是一门造型艺术,它能塑造形象。绘画和摄影,实际上最后追求的效果是一致的,都是先有构思,然后找素材,你对焦,我就画,创作完之后想要的效果都达到了。我来山东之后,在济南群众艺术馆工作,后来和工人文化宫合并,办了好多期培训班。  第一期、第二期里头有几位学画画的学生,后来这几个人都成了大摄影家,像侯贺良、钱捍,李瑞勇等。当他们跟着我们学画的时候,基本都在工厂,是业余的,他们那时候,画得不错,所以说摄影家多数会绘画。当然画家个个都会摄影,手机拿起来就能拍。但是摄影家里一部分会画画的人,他在选题、在取景,在各种角度上,往往比其他摄影家有优势,高出一筹来。后来,他们走摄影这一条路,但是和我们画画的还是一条路,相信以后更是走一条路。现在科学技术,包括传媒宣传、融媒体,都融在一块了。所以我觉得画家会摄影,但不能比着照片画,这一点我特别不赞成。现在很多中青年画家是直接拿摄影照片或者图片去画,作品造型都不用去外头采风。拿着自己拍的照片还好一点,如果拿着别人拍的照片就是抄袭。当然,很多画家自己拿着照相机拍,拍完之后就直接画,他这叫偷懒。我觉得艺术家如果想偷懒,就别当艺术家。艺术家是最不能偷懒的人,他和工匠一样,和工艺美术师一样,我们画画的人是最勤奋的。画家就是要勤奋,画家先当工匠再说。齐白石就是工人、木匠。所以摄影家和画家没有差别,只是工具和手法有差别。而且摄影家里头画画的,特别是年轻画国画的,拍得很好,这个我都给他们鼓掌。

畅谈新作《大哉孔子》

我今天给大家拿来了两本书,一本《孔子礼赞》,一本《苏子东坡》。今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我都是在海口。海口有个五公祠,五公祠边上还有个东坡祠,在它的对面是海口市美术馆,就展出了这个作品,展出了八十幅。这个展主要是突出了东坡的情怀,东坡的人生,也突出了东坡的失意。东坡在海口生活的时候很难,东坡讲:“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所以海南的儋耳人民记住他了。我觉得让我感动,让我更有信心做我的事情,往往不用你自己说,传播出去的信息和消息,就已经替你说话了。东坡在海南儋州的三年,距今已经过去九百多年了,那里的人们没有一天忘记过他。东坡活着太苦了,死后太荣耀了。所以我就把这些画作在各地都展一展,要考虑一个巡回的问题。

在山东生活了五十一年之后,我觉得作为一个画画的,我绕不开、绕不过,一座高山,一个丰碑,那就是孔夫子。虽然,我画《大哉孔子》,但是对孔夫子的评价不是我能定的,也不是哪一个文化人,哪个后裔能定的,定不了的。所以说,你画得好,不增孔子的一点高度。你不画,甚至你批评,你也不减夫子的伟大,这个历史早有定论。

但是我觉得,我还是用我的角度创作。画家不同于同声翻译,哪个出来都是一致的,完全统一的。我有我的角度,用我的角度来看孔子,所以我就把孔子,把他母亲颜母画出来。有母亲才有孔子。她是村姑,是一个当年不伟大,后来才伟大的人。我也把孔夫子的父亲叔梁纥力托悬门这样一个武士的形象表达了出来。有这么好的爹,有这么好的母亲,才有这么好的孔子。这是人类,这是爱。我也画了《夫子洞传说》。传说夫子生下之后,在夫子洞边上躺着,有一只老虎走过来,让孔夫子枕着它的前爪好好睡觉。有一只大老鹰,看阳光太毒了,展开翅膀在夫子洞门口遮阴。连动物的爱都给了我们夫子,做了夫子的庇护神。中国的传说很美,它和希腊的神话传说没差别。所以我又画了颜母带着小娃娃,还有几只雏鸡的作品,题目就叫《颜母哺乳》。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圣母。我又把孔夫子和他夫人结婚的这一个很美好的情节展现出来。画面中,孔夫子画成次要的,亓官氏成了主要的。亓官氏在干什么?孔夫子夜晚在豆油灯下看书,亓官氏把豆油灯的灯芯结成了并蒂的灯花。过去夫妇之间结双花,这寓意着吉祥美好。我又把亓官氏后头,用光芒四射的这样的笔法,表扬了亓官氏。

另外,我认为孔子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也不是我个人认为的,但是老百姓有误解。孔夫子会六艺,礼、乐、射、御、书等等。这样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能驾驶几匹大马跑起来,个头又高,1米8几的孔子,和学生们一块奔驰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学生们议论他,他也不在乎,他常常在背后评论学生,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而记录孔子及弟子对话的《论语》是一部很可读的书,这是杨绛先生的评价,我也把它画在里头。为什么要画孔子,因为我绕不开它。作为一个画家,这一辈子在山东,如果我不画这么一个专题,感到无所交代,不可交代。孔夫子是要宣传的,而且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朋友,从各个角度宣传他、批评他也可以。他不是完人,但最后他成了完人!他的父亲是个武士,要按照孔家的历史来讲也是贵族之后,但是落魄之后的贵族是没有用的,有时候还带着满身毛病,而孔子却是集大成者。现在这个作品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就可以展出,或者要到各地去展一展,这也是我的一个追求。

吴泽浩

号铁塔轩主。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顾问,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原副主席,济南市文联原主席。《甲午海祭》《铁铸抗战》《长征路上》三年三部曲大型系列组画、巡回画展,并由泰山出版社结集出版,影响广大而意义深远。2016年,中国政协文史馆为他出版《讲述中国·吴泽浩》音像集,将他的艺术人生收入中国政协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