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弘道守真 墨润桃李丹心 ——“乐道守真”戴丕昌从教从艺五十周年书画展隆重开幕

2022-09-05电视美术馆 作者:

摘要:春华秋实,岁月流金。在第3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乐道守真”——戴丕昌教授从艺从教五十周年书画作品展”于2022年9月3日,在山东出版美术馆隆重开幕。

春华秋实,岁月流金。在第3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乐道守真”——戴丕昌教授从艺从教五十周年书画作品展”于2022年9月3日,在山东出版美术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由山东管理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研修中心、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承办,山东出版美术馆协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和山东文艺创作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山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冯庆禄,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程大利,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书协主席顾亚龙,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张望,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学术主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美协副主席马啸,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积众,山东271科技教育集团董事长赵丰平在开幕式上致辞。山东管理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戴丕昌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感谢。

据悉,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展示戴丕昌教授从教从艺50年以来,以美育人弦歌不缀,用其艺术之光芒照亮更多人生活之美好,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中的坚守与坚持,向社会汇报其50年来所取得的教育及艺术成果。

展览分两个阶段举办,第一阶段为2022年9月3日—9月12日,地点设在山东出版美术馆;第二阶段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择期开启高校巡回展首展序幕,首站设在山东管理学院。选择山东管理学院作为巡回展首站,是戴丕昌教授对自己曾经工作和奋斗过的山东管理学院的深情回馈,也是该校为弘扬“传帮带”优良传统,用身边的榜样为年轻教师立树师德师风典范,践行“明德弘毅”校训的用心之举。

戴丕昌教授不仅是我省著名书画家,更是一位书画艺术教育家。自1972年走上艺术教育职业生涯至今,已投身书画艺术教育工作达五十年之久。半个世纪的春风化雨,半个世纪的笔耕不辍,换今日之桃丰李满,艺坛盛誉。他墨润天下,艺育桃李;他诲人不倦,悉心化育;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醉心艺道,道技并进。五十年来,他乐为问道者,甘作燃灯者。不忘初心使命,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守,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正脉,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弘扬社会主义美育价值等方面贡献了力量。他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是实现“中国梦”奋斗者。

此次展览是一名钟爱教育事业的老教师献给教育事业的一份忠诚,同时也是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而奉上的一片丹心。展览首先用图文形式导入,以戴丕昌教授五十年职业生涯时间轴为主线,通过老照片、图片和实物等形式,简要回顾了戴丕昌教授五十年来秉持师者初心,在文化传承、立德弘道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及其在艺术教育事业方面的不凡成绩;精选戴丕昌教授从教从艺以来国画、书法作品百余幅,集中展示他在艺术创作方面书画兼修的成果。所展书画作品内容包括山水、花鸟、书法等。在戴丕昌教授翰墨丹青的高雅韵致中,参观者可以领略笔墨艺术中饱含的深情,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绚烂;可以读懂他半个世纪乐道守真、植根传统的坚守,读懂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正脉的情怀。展览的成功举办既是戴丕昌教授从教从艺五十年个人的成果展示,也为实现艺术走进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大众中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奉献了一场艺术视觉盛宴。

戴丕昌教授简介:戴丕昌,号云峰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访问学者。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提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教育书协副主席,山东管理学院原艺术学院院长,现任山东管理学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山东诗词学会诗书画院副院长。

戴丕昌教授作品艺术风格:戴丕昌教授书画兼修。其书法承“二王”书风,得魏晋笔意,颇具苏黄尚意之态,属中和传统之脉。他真、隶,行、草皆工,尤以行草最擅。其隶书,圆浑之中有筋骨,厚重之中现飘逸;其行书,抑扬顿挫,笔走龙蛇,体现出一种取法有度、师古化古的笔墨意味;其草书动中取势,动静相宜,开合有度,神采飞扬。其花鸟作品秉承潘天寿弟子杨象宪先生师训,讲究以书入画,笔线具有书法的意味以及韵律感。笔下兰花隽永飘逸、清新脱俗,修竹劲挺清雅、气节内含。造型简练生动,设色高洁淡雅,气韵生动,生机盎然。他的山水画,技法最初师承杨硕教授,后从程大利先生处收获颇多道之感悟,道技日臻完善。所作山水,构思周密,用笔精到。既能大胆落墨营造浑厚苍茫的大山深谷,又可精描细画表现恬静温润的田园丽景。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所体现出的意境之美,以书入画、笔笔相应所营造的内在气势,师法造化、师法传统所传达的文化底蕴,让人观之有清新脱俗之气,心旷神怡之感。